庄子:听夏日蝉鸣,悟人生哲理
[摘要]道家注重修心炼性,唯道集虚,认为修心是明道的枢纽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听夏日蝉鸣,悟人生哲理。
文/道诚
“池塘边的榕树上,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。操场边的秋千上,只有那蝴蝶停在上面。”每当夏天来临,总会有一种昆虫,在小树林中用它那高亢嘹亮的鸣叫声,陪伴着人们一起度过这炎炎夏日。
蝉噪林愈静(资料图)
夏天,我们不仅能听到蝉鸣,还可以跟着庄子一起,领悟一些由蝉引发的道理。庄子以蝉喻世,通过蝉这种昆虫,给我们揭示人世间的哲理。
蟪蛄不知春秋
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朝菌不知晦朔,蟪蛄不知春秋”。蝉有多种,蟪蛄是其中一种,夏出秋死,所以不知春秋,比喻人的话,指见识短浅。
生命受到各种限制,其中之一就是寿命的限制。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亮的阴晴圆缺。夏生秋死的蟪蛄不知道四季的交替运行。而人生在世几十年到百余年,谁又能清晰地知道百年之后的事情呢?
就算是当世的事情,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?其中又对多少有通透的认知呢?
四季变化(资料图)
榆枋之见
“我决起而飞,抢榆枋而止,时则不至,而控于地而已矣,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?”在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里,蝉和斑鸠嘲笑大鹏飞往南海的理想是搞事情,瞎费劲,应该像自己一样碰到榆树、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,有时如果飞不上去,就掉在地上罢了,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?
榆枋是指榆树和枋树,比喻狭小的天地。蝉和斑鸠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,对所持的见解洋洋自得。榆枋之见比喻浅薄的见解。虽然受到空间的局限,但是人们还是希望自己的眼界和思想能够穿越空间的限制,尽量看到一个开阔的世界。互联网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空间的大门。
眼界和思想(资料图)
佝偻承蜩
《庄子·达生》:孔子到楚国去,经过树林,看见一个驼背的人正用竿子粘蝉,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轻而易举。孔子说:“您的手真巧!有什么粘蝉之道吗?”
驼背的人说:“我有道。我为了提高技巧,在竹竿顶端叠上丸子,经过五、六个月的练习,累叠两个丸子可以不掉下来,失手的情况已很少;累叠三个丸子而不掉下来,那么失手的时候只有十分之一;累叠五个丸子不掉,那就像拾取东西一样容易。我粘蝉时,身体像木桩一样静止不动;我对胳膊的控制,像干枯的树枝一样稳健;虽然面对广大的天地形形色色的万物,而我的心思只在蝉翼上。我心无二念,不因为其他东西而转移对蝉翼的专注,这样还有什么得不到?”
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:“运用心志不分散,就是高度凝聚精神,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!”
粘蝉虽然是小的技艺,但是也有门道,也需要“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”,才能深刻领悟、精湛掌握粘蝉之道。只有用心专一,才能使精神高度地集中。视天地事物如同不存在一般,眼中只有蝉翼。掌握任何技艺,都必须专心致志,全神贯注,方有所得。?
用志不分,乃凝于神(资料图)
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
《庄子·山木》:“睹一蝉,方得美荫而忘其身,螳螂执翳而搏之,见得而忘其形;异鹊从而利之,见利而忘其真。”
庄子拿起弹弓准备打异鹊的时候,看见一只蝉,得到一块好树荫而忘记了自己的危险;藏在它身后的螳螂举臂抓住了它,螳螂有所得而忘记了自己所处的险境;异鹊从中取利而抓住了螳螂,异鹊因贪利也忘记了自己的性命之忧。庄周见此情形,吃惊地说:“物类相互牵累,这都是因为互相贪利所招致的灾祸啊!”扔掉弹弓转身就跑。
“物固相类,二类相召也。”物类之所以能够牵累,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,是因为普遍具有容易贪利而忘记危险的弱点。人难道不也是如此吗?正所谓“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”。
该如何面对“见得而忘其形,见利而忘其真”的人生陷阱?还是应该多关注内心,道家注重修心炼性,唯道集虚,认为修心是明道的枢纽。“蝉噪林愈静,鸟鸣山更幽。”听夏日蝉鸣,悟人生哲理。
(编辑:西铭)
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,文/道诚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“腾讯道学”微信公众号!(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,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。)
- 为什么庄子说呆若木鸡达到了“德全”的境界?2019.02.15
- 且自逍遥:品《天龙八部》中人物构思与《庄子》的关联2018.09.29
相关搜索
为你推荐
-
今日夏至:阳至极 一阴生
2019-06-18 11:37:27
夏至,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。这一天,白天变得最长,之后开始慢慢变短。至,就是极,这一自然现象也体现了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。
-
避免病从口入 夏季饮食需谨慎
2019-06-17 16:42:28
夏天由于气候和人为习惯,往往存在湿热、脾虚湿困、脾胃寒湿、伤津耗气这几种情况。夏季要健康饮食就是要从避免进一步加重、并且修复这些问题入手。
-
夏至养生二三事:调息静心 常如冰雪在心
2019-06-17 16:01:02
夏季生活方式不当引起的的疾病,要明显更多一点——也就是说,错误的心理状态,往往会诱导人们产生错误的行为,最终导致疾病发生。故而夏季养生,首先要“养神”。